巍巍大涼山中的四川省甘洛縣蘇雄水電站里,0.8兆瓦水輪發電機組向電網輸送著電力。人們或許并不知道,這臺在現在人眼中看來小得不能再小的機組,是新中國制造的第一臺水輪發電機。2011年,持續運轉了60年的“蘇雄”機組“榮歸故里”,回到了曾經制造它的“哈爾濱電機廠”(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哈電電機”),上下班的職工從它的身邊走過,回望曾經的崢嶸歲月,不禁感慨萬千……
中國動力,發軔冰城。1951年,哈電電機制造的下硐0.8兆瓦水輪發電機,實現了我國水電機組自行設計制造“零”的突破。1952年,該機組安裝在四川龍溪河下硐電站,因性能良好,1959年遷至四川蘇雄電站。2010年,該機組因所在河流上游興建瀑布溝水電站而停運,為這臺在1952年投運后持續安全運行60年的新中國第一臺水電機組終于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結束了他為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發揮的重要作用。
歷史不會忘記。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各項建設緊鑼密鼓,用電需求急劇上升。但是,在四川解放前夕,四川龍溪河下硐水電站3臺發電機組卻被四川軍閥楊森部隊用幾噸炸藥炸毀。
保障用電是當務之急。中央領導十分重視此事,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東北電工局搶制0.8兆瓦水輪發電機組,要求迅速恢復發電。
1951年初,正在從沈陽搬遷到哈爾濱的東北電工局第四廠,就是現在的“哈電電機”,接到了來自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為使被國民黨軍閥炸毀的四川下硐水電站盡快恢復發電,搶制一臺0.8兆瓦立式水輪發電機組。
一聲令下,企業立即行動。面對一切從零開始的任務,干部職工以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艱苦奮斗精神與困難斗智斗勇。俗話說,頭三腳難踢。這第一腳對于新生的“共和國電機長子”來說,決非易事。但哈電電機的全體干部職工義無反顧,知難而上,投入了設計制造新中國第一臺0.8兆瓦立式水輪發電機組的戰斗。
各項工作得到迅速安排。從美國摩根—史密斯公司學習回來的俞炳元工程師和王述羲工程師負責水輪機設計,從美國西屋公司學習回來的吳天霖工程師負責水輪發電機設計,副廠長陶偉負責機組制造,盧堃和李基昌分別負責水輪機和發電機的工藝……
設計中,跳出的第一只攔路虎是——木模尺寸難以計算。這幾乎使設計人員陷入了困境,但在他們眼里,困難看起來是一堵墻,實際上是一張紙,智者一捅即破。他們群策群力,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幾經山重水復,找到了一個簡便易行辦法:用蘿卜削出木模樣子的模型。“土辦法”發揮了“大作用”,研究團隊終于打開了思路,進而長驅直入,終于放倒了“攔路虎”……
生產緊隨其后。水輪機的推力軸承鏡板和推力頭是一個整體鍛件,老技師張乃西按照西屋公司的工藝,在一臺新的1米立車上加工后,親手用鑲烏金的重盤研磨,并墊金絲絨加研磨粉拋光完成,不僅平面度等形位公差完全符合技術要求,而且推理表面光潔精美,明亮照人。當時的工具車間經驗豐富的程星五老師傅率領他的小組負責制造水輪發電機的部件定子沖片的沖模,出色地完成了我國第一付扇型沖模,在沖床上精細地加工出了完全符合技術要求的扇型定子沖片。為此,程星五被評為東北電工局勞動模范,他領導的小組被授予“程星五小組”的光榮稱號。
其余零部件加工與生產安裝都在水輪機車間進行,加工任務在車間主任雒永富、副主任張盛林等領導下,全體職工以搶制精神完成后,裝配又出現了難題,其中許多工作還要在沈陽進行。為了早日完成總理交付的使命,他們夜以繼日。那時哈爾濱到沈陽的火車單程就需要20多個小時。一次次往返,一場場辛勞,反復穿梭于哈沈之間,終于在年底前完成了總裝任務。
接下來的便是轉子按飛逸轉速作超速試驗的總裝試驗。這是一種有較高危險性的試驗,試驗過程讓人提心吊膽。所以,在通常情況下,試驗往往需要在地坑中進行,以避免萬一出現轉子磁極斷裂等事故時部件飛出傷人。可是哈沈兩地都沒有這樣的地坑,怎么辦?大家急中生智,在車間平臺上,電機的外圍,堆起了一圈一米多厚、兩米多高的沙袋墻,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試驗如期開始。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日子,一個令人忐忑不安而又強烈期盼的日子。
這是1951年12月22日。一切試驗準備就緒,只見主任設計師吳天霖健步走進沙袋圍墻,登上了發電機的頂端,他要在離機組最近的地方親自查看運轉情況,親自測量風速。隨著一聲令下,操作電氣的徐工立即啟動用于拖動電機試驗的一臺直流電機,幾乎同時,被試電機也轟鳴著飛轉起來。吳天霖迅速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好像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而周圍關注他的人卻幾乎屏住了呼吸,雙眼緊緊地盯著他,一刻不離……
試驗終于完成了,平平穩穩安安全全地完成了!
人們的心悄然放下了,
人們的手猛然舉起了!
剎那間,雷鳴般的掌聲響起了……
在歡呼聲中,哈電電機向共和國交出了第一份合格的答卷。
如今,這臺飽經滄桑、立下歷史功勛、見證哈電集團成長的“共和國第一”,正安靜地擺放在哈電集團歷史文化展廳。他見證了歷史,也將見證未來……
延伸閱讀:
哈電集團作為裝備制造業“共和國長子”,與我國水電發展同轍共軌,推動我國由水電大國邁向水電強國。從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到自主創新、登頂行業技術制高點,用一個個驕人的業績,著力打造“中國水電”名片。
我國第一臺水電機組下硐0.8兆瓦水輪發電機組實現我國立式水電機組自行設計制造“零”突破開始,安徽響洪甸10兆瓦、浙江新安江72.5兆瓦、甘肅劉家峽300兆瓦、四川二灘550兆瓦、三峽700兆瓦、溪洛渡770兆瓦、向家壩800兆瓦到當今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白鶴灘1000兆瓦水電機組……哈電集團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在水電裝備制造過程中直面艱難險阻。
如今,“中國水電”已走出國門,走進水電“無人區”,屹立于水電世界之巔。